“我这一生,有两个得意之作,一个是解放战争,另一个,就是四渡赤水。”
这是毛主席在回望那段峥嵘岁月时所发出的感叹。
四渡赤水,是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,是三万人对四十万人的绝地突围;是一个信仰即将泯灭时的起死回生;是中国革命走投无路时的峰回路转,所谓如有神助,不过如此。
美国西点军校曾百余次沙盘推演此役,试图从中找出破绽,但即便从上帝角度分析,赤水之战都是天衣无缝,精妙绝伦。
随后,西点军校将四渡赤水选入教材,以此来教导他们的学生,什么叫以少胜多,什么叫出奇制胜,什么叫中国兵法。
那么四渡赤水究竟妙在哪里?今天笔者就来讲述那个堪称神来之笔的战役。
若要讲述赤水之战,就要从那场漫长而艰辛的长征开始说起。
1927年4月,正是春暖花开的时节,上海的集市热闹非凡,但即将开始的行动将令整个城市陷入混乱之中。
砰的一声,随着第一枚子弹深入鲜活的肉体,一场针对共产党员的屠杀骤然开始。蒋介石发动了政变,他将锋利的刺刀对向了同为袍泽的共产党人,这一年,国共两党从合作关系变为了生死仇敌。
在此后的几年中,国民党从军事、政治、经济等各个方面封锁红军,前后发动了五次围剿,企图将红军困死在他们的包围圈中,战争的火焰在中国自己人之间蔓延开来。
在共产国际以及王明左倾极端主义的影响下,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战中陷入了十分被动的处境,为长远考虑,红军只能选择撤离中央根据地,那场长达两年的征程就此拉开帷幕。
四渡赤水就发生在长征途中,其实大体来说,赤水之战本质是跟敌人绕圈子,声东击西,打游击战,胜就胜在一个出其不意。
可能大部分人要疑惑了,难道红军在正面战斗真的没有一点胜算吗,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赤水之战时国共两党悬殊的兵力呢?
这是因为在四渡赤水前,红军经历了一场极为惨烈的战斗。
不知道读者有没有听过这样一句话,“三年不饮湘江水,十年不食湘江鱼”。
这是湘江战役后流传下来的,那时的红军已经突破了三道包围圈,而湘江就是第四道,然而蒋介石已经知道了红军的转移路线,在湘江两岸等地部署重兵把守。
为了早日突围,红军选择强渡湘江,在这场历时数天的战役中,红军突破了国民党的最后一道防线,而代价就是,八万余红军锐减到三万余人。
突围的那一天,当黎明划破黑暗,战士们回首遥望战场,却发现不知在什么时候,湘江水红了,滔滔江水连同鲜红的血液一起翻涌,浊浪拍岸发出滔天巨响,就好像那一个个不屈的灵魂在做最后的嘶吼。
这一役,整整五万红军永远沉睡在了湘江之畔。
他们是真正的英雄,铁骨铮铮,悍不畏死。正是由于他们的拼搏,革命的火种才能得以保存。这一役之后,红军就失去了和国民党主力军正面作战的兵力。
各大军团从不同路线且战且退,慢慢汇聚,在这期间,毛主席提出改变行军路线,向贵州方向西进的计划,他提议红军放弃北上,避开蒋介石在湘西布下的天罗地网。
毛泽东的建议得到广泛的认可,红军向贵州等地发起进攻,由于蒋介石把军力都用来围剿红军以及布防湘西,贵州等地的军力十分薄弱,红军很快就打开缺口,占领黎平,随后又横渡乌江,占领遵义。
提起遵义相信大家都不陌生,毫不夸张的说,历史的转折就是从这座城中开始的。
彼时红军已经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,仅剩的三万兵力,该如何摆脱国民党的围追堵截?革命的未来究竟该何去何从?这一切都需要一个答案。
1935年1月15日,遵义会议召开了,这场会议就是历史的转折点,也是中国革命绝处逢生的起点。在遵义会议中最重要的内容,就是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。
在之前跟国民党打反围剿战时,红军前四次胜利都是在毛泽东的指导下完成的,现在毛泽东同志成为中央领导是真正的众望所归。
值得一提的是,在当时,日本已经对中国发动战争了,在这样一个关乎到国家存亡的时刻,蒋介石不将炮火转向日本人,反而再次集结军队围剿红军,这样的举动实在是荒谬至极。
遵义会议结束不久后,红军就迎来了一渡赤水。
当时蒋介石集结了中央军和地方军共四十万人,这些军队从不同方位出发,向遵义围拢,蒋介石的计划就是将红军困在遵义,之后进行围剿。
蒋介石的目的显而易见,红军也不会坐以待毙,红军一开始的计划是经过赤水北上长江进入四川一带,与红四军团会师,但是此时蒋介石的包围圈已经成型,国民党调遣大批军队封锁长江。
在北上途中,负责开路的红1军团和红9军团与防守的国民党军队碰面,如果能从这里突破,红军就可以暂时摆脱危机了,于是双方开始了激烈的对战。
但是蒋介石的军队实在太多了,就在红1军团和红9军团在前线战斗时,在后方土城的红三军团和红五军团却碰上了追击上来的川军。
当时毛泽东的计划是率领红三军团和红五军团在土城歼灭敌军,可是由于情报传递错误,导致中央对川军的实力预估出现偏差,土城战役并没有达到预想的效果。
当时红军没有太多的时间打持久战,因为一旦在土城耽搁的时间太长,国民党的军队就会迅速支援过来,到时候再想脱身就难如登天了。
于是毛泽东当即下令,红军放弃北上,西渡赤水,先摆脱川军的追击,再另寻出路。
毛主席在渡过赤水时对战士们说:“打仗,被敌人逼到被动的境地是常有的,打不过就撤,我们擅长的就是游击战。”
红军渡过赤水河后一路向西,在此期间攻打叙永,计划从宜宾渡江,但是没能成功,于是继续向西,到扎西一带停歇。
蒋介石没有放弃围剿红军的计划,老蒋认为红军会继续向西撤退,于是调动军队封锁了红军西、南、北三面的去路,集结中央军、川军、滇军意图对红军发起进攻。
国民党封锁了三面去路,可是还有一面没有封锁,那就是东面,红军来时的方向,遵义城。
毛泽东下令红九军团殿后,伪装红军所有主力还在扎西的假象,随后带领红军东渡赤水,计划回到遵义城,敌人发起进攻后才意识到中计了,而此时的红军主力已经渡过赤水河,红九军团也在且战且退中,脱离了危险。
二渡赤水使红军在绝境中多了喘息的机会,也粉碎了蒋介石想要一举消灭红军的痴心妄想。
红军东渡赤水后,国民党军一直在后面紧咬不放,这时候毛主席虚虚实实、调虎离山的战法就体现出作用了,笔者本以为红军会直接攻打桐梓然后直取遵义,打快速战强行突围。
但事实是,毛主席派遣了一个小团去北上佯攻温水,打几下就跑,这就会给国民党军造成一种假象,那就是红军还像一开始那样,意图北上长江与红四团会师。
受到干扰的国民党军自然会回援温水,将兵力集中在北方一带,当红军主力开始攻打桐梓时,国民党主力军由于距离原因不能马上支援,因此红军顺利拿下遵义城,并打退从乌江南岸北上支援的部分中央军。
二渡赤水过程中,红军消灭了国民党军两个师八个团,这是在敌人四十万大军重重包围下完成的,不得不感叹毛主席杰出的军事才能,这样堪称奇迹的战果极大的鼓舞了红军的气势。
红军攻下遵义城后,局势似乎又变成了一开始的样子,老蒋派兵在遵义周围修建碉堡,计划用一个个碉堡来将红军围困在遵义。
这个战术是第五次反围剿战时蒋介石采用的作战方略,老蒋奢望能够通过这个战术再一次打败红军,但此时此刻红军的领导人是毛泽东,老蒋的算盘恐怕要落空了。
红军主力没有久留便撤离遵义,向西面的周浑元纵队方向靠拢,此时毛主席又使出了调虎离山的战术,派兵佯攻周浑元部,造成困兽之斗的假象,当敌人的军队被调动起来后,毛主席率领红军西渡赤水,来到古蔺一带。
三渡赤水使红军摆脱了碉堡战术,让敌人的围剿计划再一次落空。红军的每一步行动都在意料之外,这让蒋介石十分苦恼,因为他根本猜不透毛主席的战术走向,四十万大军的兵力优势像不存在一样。
渡过赤水河后,毛泽东又使出了调虎离山的战术,那就是派一个团假装成主力北上佯攻古蔺,这又让蒋介石以为红军要北上长江与红四军团会师,于是老蒋命令在遵义等地的军队北上支援,但其实红军的目的根本不是北上而是南下。
表面上国民党有四十万大军,处于绝对的战略优势地位,但事实是国民党被红军牵着鼻子走,四十万大军被戏耍得团团转,却连红军的影子都抓不到,两党领导人军事能力的差别高下立见。
就在老蒋还在研究怎么在古蔺包围红军的时候,红军早已经绕过支援来的军队,向东急行,四渡赤水。
等到中央军到达古蔺时才发现又扑空了,这下连红军的影子都看不见了,老蒋气急败坏,开会责问几个将军,但是有什么用呢,红军已经快速南下了。
此时国民党军队的大部分兵力都在赤水河西北一带,红军东渡赤水后,迅速南下贵阳,南下途中可以说是畅通无阻,连国民党军的影子都没看见。
至于为什么红军要南下贵阳,有两个原因,一个原因是贵阳方向兵力薄弱,另一个原因是蒋介石现在就在贵阳督战。
在象棋中有这样一个战法,抽车将军,用来形容现在的局势再合适不过了,蒋介石把主力军都派出去了,贵阳现在门户大开,老蒋可能做梦都没有想到一直以来追击的红军竟然跑到家门口来了。
红军横渡乌江到达贵阳后,留下第九军团迷惑敌人,其余主力直奔蒋介石的老巢,这可把蒋介石吓坏了,连忙调遣各部军队回援大本营。谁知,红军只是虚晃一枪,转而向贵阳以东的清水河靠拢。
在这里可能有人要疑惑了,红军为什么不干脆顺势攻打贵阳,直接把老蒋擒获呢?
因为这样做的风险太大了,贵阳虽然兵力空虚,但还是可以守城数日,而且周边各部的军队也在不断的汇聚,红军如果在贵阳久留就会有再次陷入包围的风险。
东行的红军在清水河一带集结,给老蒋即将东渡清水河的假象,老蒋再次上当,立刻派兵前往清水河追击红军,可这只是红军声东击西的战术。
就在国民党军大规模东移时,红军看准时机,绕过贵阳,穿插西南,全军急行120里,挺进云南。
在清水河的国民党军再次扑空,当蒋介石意识到不对时,红军早就隐匿在了云南的万千群山之中了。
云南地形诡谲多山,进了云南,蒋介石再想追击红军就是痴人说梦了。
至此,红军彻底摆脱了四十万大军的追击。四渡赤水,一战封神,其用兵之巧,战术之奇,时机之准,世所罕见。
红军进入云南的那一日,夕阳西下,落日余晖收尽一切的苍凉残照,毛泽东在群山之中远远眺望那条曾转战多次的赤水河,长征的路途还有多少艰难险阻他并不清楚,至少现在,可以松一口气了,中国革命的星火还在延续。
明天,旭日会从东方徐徐升起,爬上群山之巅,散布烈烈朝晖,而中国的未来也会如此一般,夺目、耀眼。
发布于:天津市